新西兰的双文化主义
双文化主义,英文 biculturalism,这可是个“大词”。大家都知道,新西兰以前是个英国殖民的国家,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仅侵略、占领、移民、改造了被殖民的国家,还会用文化冲击掉和替换掉殖民地原本的文化。其实,直到 1980 年代,新西兰一直是非官方的单一文化国家,政府政策偏向白种人文化。但在20世纪后期开始,毛利文化的复兴导致了对双文化主义在新西兰的盛行,基于怀唐伊条约,毛利人和政府之间建立了合作的伙伴关系。
单一文化和双文化
在 1840 年签署怀唐伊条约之前,毛利人和英国定居者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Pākehā–Māori(居住在毛利社区的白人)是最早的双文化人之一,他们在两个群体中都很自在,在自己种族中,他们是白人;在毛利社会中,他们是居住在毛利社会中的“外来人”。
条约签署后,来自欧洲的定居者越来越多,到来这里的定居者人数的增长,超过了本地的毛利人。英国的传统和文化开始成为主导,而原居民毛利人被认为应该“学习和进入”白人的文化中。
毛利文艺复兴
从 1970 年代开始,毛利文化开始复兴,毛利人抗议土地流失和违反条约等问题。1975 年,政府成立了怀唐伊法庭来调查当代的违规行为,从 1985 年开始,法庭可以审理上可追溯至 1840 年的历史索赔。
政府部门的双重文化主义
在 1980 年代,政府开始将怀唐伊条约描述为新西兰的建国文件。政府机构开始承认白人和毛利人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一些政府报告提倡双重文化。2011 年,大多数政府机构都有毛利语和英语名称,传统的毛利欢迎和告别仪式经常在官方活动中举行。
关于双文化主义的讨论
双文化主义的想法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新西兰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正式承认许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毛利人和白人;其他人则认为双文化主义在支持毛利文化和自决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主张建立单独的毛利机构,例如毛利司法系统或议会中单独的毛利众议院。
新西兰的两个主流大党工党和国家党,对于毛利文化和毛利地位都奉行偏左的执政路线,就是“承认、给予、甚至放纵”;而作为更传统、偏右的党派ACT(行动党)则主张,消除任何种族的特权,所有种族在新西兰的土地上平权,没有特殊性。
双文化主义也因在新西兰许多其他文化之上推广毛利文化走得太远而受到批评,有些人不同意官方对作为新西兰土著人民和官方条约伙伴的毛利人负有特殊义务。
多元文化主义还是双文化主义?
新西兰拥有许多具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但国家官方只承认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和土著毛利文化。有些人更愿意新西兰正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不是双文化的国家。这意味着,在政策方面,国家将正式承认并提供多种文化的文化、语言和权利,而不仅仅是白种人和毛利人。
然而,支持双文化主义的人认为,官方的多元文化政策将使毛利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文化和语言。他们争辩说,《怀唐伊条约》对政府建立了保护毛利人权利的特殊期望,许多支持双文化主义的人将其视为成功的多元文化新西兰的重要基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文化偏好;争论的焦点是哪些文化应该得到国家的官方承认。
新西兰文化的现状
此段为站长个人见解和观点,不具有百科意义。
新西兰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新西兰作为一个人口比较少的岛国,思想更为传统保守,在多元文化接受方面,不如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更比不上美国了。虽然移民在最近三十年大量涌入新西兰,带来了很多不同的种族、语言和文化,但是,新西兰本地人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速度,是慢于其它“左倾当政”的国家的,此处的左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左”。
与此同时,新西兰社会目前处在一个相对迷茫的时刻,对于毛利文化的复兴是否做的有点过头?为了“政治正确”是否要把毛利文化复兴捧到天上?这也是一个指的严肃讨论的问题。其实,毛利人的精英群体,早已白人化,他们并不会过度靠近毛利族群,而处在边缘化的“纯血毛利”人群,则在受到万般宠爱的时候,还要傲娇的要这要那,这也让本地的一些白人和绝大部分移民都相当的不满意,心中时刻有个念头“你们到底还想怎样”。
外部的多元文化进不来,内部的毛利/白人文化冲突解不开,各方面都不满意,执政的政党在选举的时候对这些话题则小心翼翼,不敢触及。
要说是个“雷”,倒也算不上,毛利文化的复兴并未掺杂什么极端的“复兴主义”情绪在其中,刚才说过了,毛利精英们实际上都是“毛利外衣白人内心”的,在主流社会混的很爽了,才不想回到部落中去 pe pe ka ka tui tui 的。没有精英,靠着底层的毛利人,虽然能闹起一些小规模的事端,但却无法在大面上掌控政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