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西兰的法律和政府都尽量避免“寒蝉效应” chilling effect?
什么是寒蝉效应?在中文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噤若寒蝉”,它的原义是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而在英文中的寒蝉效应也是大同小异。在法律背景下,寒蝉效应指的是通过法律制裁的威胁,来抑制或阻止行使自然权利或合法权利。
寒蝉效应可以是由法案通过、法院判决或者是诉讼威胁等法律行为所引起,一份不良的法律、不良的判决,都会让公众因为害怕法律后果而犹豫行使其言论自由或其它的合法权利。
寒蝉效应的英文是 chilling effect,这个词最早在195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早期的时候,寒蝉效应所指的是对言论自由的“威慑效应”,也就是即便没有法律明确禁止,但却会让他人产生“会有不适当的负担出现”的法律或行动。
新西兰是一个民主国家,由于人口基数不大,所以新西兰的民主在全世界的民主国家内都是较为“亮眼”的。在两党轮流执政,多党共同关注、媒体强力监督的政治氛围下,新西兰的法律不受党派意志的左右,司法系统非常独立;政府的行事风格也因为在野党的钳制,而非常的收敛。新西兰人长期在自由的环境下生存,“自由”二字已经深深的印在Kiwi的价值观之中,而不会因为政府或者是政党的轮替而出现“放弃自由”的情况。
正因为此,新西兰的议会在立法的时候,新西兰的政府在执行政务的时候,都会再三考虑会不会有任何地方令公众产生“不适当负担”的情形,避免“寒蝉效应 chilling effect”的出现。因为寒蝉效应的预期侵略性很大,而且会出现连锁式的不可控的发展,最终让社会的价值体系出现崩塌或偏差。
最后一个小知识点:新西兰的蝉,Kihikihi(毛利语)。
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