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的喜马拉雅塔尔羊 Tahr
如果你搜索,喜马拉雅塔尔羊,你会发现在中国大陆,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中的“近危”物种。喜马拉雅塔尔羊,Himalayan Tahr,如果你用英文的谷歌搜索新西兰,你会发现,这东西被新西兰环境保护部定义为“Pest”,你没看错,有害物种。
喜马拉雅塔尔羊原产地喜马拉雅山区,在中国,不丹,尼泊尔,印度锡金邦和旁遮普直到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区域都有分布。
新西兰的历史上曾经引进过这种山羊到新西兰的南岛地区;在南岛的普卡希湖(Lake Pukaki)游客中心外,还有座喜马拉雅塔尔羊的铜像;这是为了纪念此种特有的羊在库克山区一带放养一百多年。放养,自然散养,不属于任何农场主,于是乎,这种强壮、耐寒、能生育、在新西兰没有天敌的羊,开开心心的变成了新西兰人眼中的“害虫”。
新西兰环保部DoC网站上有个有害物种名单,其中被列出的“罪犯”多半都有“破坏环境”的罪状,喜马拉雅塔尔羊就是其中之一。熟悉山羊的人知道,山羊又能吃地表的草和苔藓,也能吃半高的树叶,甚至贴着岩石生长的低等生物都会被山羊干掉。Tahr 上榜的原因是破坏新西兰本土植被,能吃、能爬、抗高原,又能翻山越岭飞檐走壁;在南岛的高海拔地区,植被生存不易,好不容易长出来一点点,还要被这种山羊嘴啃、蹄刨。
新西兰的原生植物在没有任何大型哺乳动物的情况下进化了数百万年, 这使得它们特别容易受到引入的哺乳动物的伤害。除了吃本土植物,土壤和植被也会因这种羊大量聚集而遭到破坏。新西兰境内有多少喜马拉雅塔尔羊呢?不到三万只,而环保部的目标是控制在一万只左右。
塔尔羊很难吃,吃货们死心吧。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喜马拉雅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属于牛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以草本植物为主食。其体型健壮,皮毛粗厚光滑,行动有力,善于攀爬,常结群活动。
喜马拉雅塔尔羊体型粗壮,体长120~140cm,肩高84~101cm,雄性体重80~100kg。整个头形狭长,雄兽的颏下没有长须,面部和吻部光秃无毛;雌性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角短而侧扁,不旋曲,基部的距离比较近,角夹端有皱纹,长度大约为30cm,最高纪录为4cm;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12~18cm。
喜马拉雅塔尔羊的肩部和颈部有毛又长又密,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为红棕色或深褐色,其中四肢和头部的毛色较深,雄兽的体色又比雌兽深,但偶尔也有灰白的色型。它们身上的长毛头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有时呈褐色,有时呈黑色,有时还会呈金色。
喜马拉雅塔尔羊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雄性喜马拉雅塔尔羊平时都是独居或小团体活动,它们栖息在有树木的山坡上。清晨和傍晚觅食,既吃草也吃树叶,几乎什么植物都吃。白天找有遮蔽的地方休息。它们结成群一起活动,有时可达30~40只。性机警,难以接近。尤其是从坡下向上走更难接近它们,因为群中总有担任警卫的羊,密切注意着周围有无危险征兆。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岖 险峻之处,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过冬。塔尔羊需要每天喝水。这种动物是身手敏捷的登山好手,栖息于悬崖峭壁之上,以岩石堆中的草和灌木为食。喜马拉雅塔尔羊通常会下山到溪谷中寻找饮水池。
新西兰环保部关于这种山羊的信息 https://www.doc.govt.nz/parks-and-recreation/things-to-do/hunting/what-to-hunt/tahr/tahr-control-ope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