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出钱合伙投资十年后成“冤大头”,惨被“一脚踢开”,在新西兰如何保护自己的资产?
经济下行之际,本来被繁华掩盖的商业风险,逐渐在新西兰重新浮出水面。
贷款变难了,工程进展变慢了,投资方可能改变了主意,甚至项目不能按时完成......
合同、交割、贷款、违约金......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很容易搞得人心力交瘁。
有些投资人甚至会因此而血本无归,或者把自己的家产都赔了进去。
MC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汪君尊律师提醒:无论在营商或者其他与财产有关的事务上,如何稳妥地做好财产保全,都是每一个生意人的必修课。
合伙人因故离世,九年维权诉讼长跑
和其他人合伙做生意时,妥善完整的合同、抵押物、或者其他相关规划,是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保障自己和合伙人的基本途径。
曾经有一位福建的客户找到汪律师,打了一场“跨国官司”。
我们可以叫他A先生。A先生早年和一名新西兰华人同学,合伙投资新西兰的房产——同学出三成,A先生出七成,回报也按三七比例分成。
这是一桩在酒桌上谈成的生意,双方也只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了“30/70”的字样作“凭证”。
按照当时的市场,如无意外他们都能赚上不少,但意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那位新西兰合伙人意外去世,留下这未完的投资。
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A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合伙人已经去世的消息。
于是在许久未收到对方联系之后,他毅然拿着那一张作为“凭证”的餐巾纸,还有汇款记录,就把对方告上法庭。
中国国内的法院随后判决A先生胜诉,并购合同取消。
但由于中国国内法院不能处理新西兰的房产,所以尽管A先生胜诉,但他依旧无法取回自己的钱。
于是A先生最后找到了汪律师:
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汪律师打成功首个新西兰法院承认中国法院判决的案例——A先生的合同可以取消,他们当时投资的地块可以拿出来拍卖了。
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有许多声称与那名朋友有关系的人突然涌出来,阻止A先生拍卖地块。
幸好,最终地块还是被成功拍卖,而且除了当时那70%的本金,A先生还取回了这部分资金增值的部分。
汪律师提醒,华人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先把话“说清楚”——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面子,什么是生意。
“我常常发现彼此最给面子的方法,不是在于模糊,而是在于清楚。”
防人之心不可无,正规合同不能缺
另一个案例,同样与投资跟合伙有关。但这里要说的,是如何从别有用心的“合伙人”手上保护自己的资金。
下面是这位客户的经历:B先生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出资参与投资,他出首付,然后由另一位朋友担保申请贷款,处理项目投资。
也就是所谓的“代持”。
这样的模式他们持续了十多年,那位“朋友”虽然没有出资,但却已然成为了新西兰有名的开发商。
而B先生不太懂新西兰的投资,也一直把对方当做贵人,投资回报都是平分。
“大哥你帮我搞定了,我给你一半!”
殊不知,B先生其实亏大了:
一般来说,通过“代持”进行合作的原因,可能其中一方的某个人英语比较好,对本地比较熟悉,甚至可能因为他的贷款能力比较强,所以将项目放在他的名下,使他成为代持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起案例中,由B先生出首付以及还贷,由那位一分没出的“朋友”代持的房产,其实100%的所有权都是属于B先生本人的。

好景不长,新西兰的贷款政策收紧,这位“朋友”也逐渐贷不到款了。
但B先生给的“首付”不可能退回去,于是“朋友”就开始把这些资金悄悄转移到自己,甚至家人的名下。
而且一个项目结了,资金又投到另一个项目上,但此时出资方早就不是B先生了。
换句话说,B先生和自己的资金渐行渐远。
事件的转机出现在B先生父亲身故之后——B先生决定把这么多年的账目理清楚。

于是B先生找到了汪律师,请她帮自己和那位合伙人“朋友”做好开发和创业相关的合同,把合作规范一下。
谁料面对B先生的此番要求,那位“朋友”却突然说:
“他的脑筋有问题,这些项目都是我们家族的,与他何干?”
但事实上,投资的启动资金的确是B先生提供的,怎么能说不认就不认呢?
而随后展开的诉讼,堪称又一次“长跑”。
汪律师提醒:华人朋友在合作之前最好要完成一个“基本动作”,就是将合作的细节、需要完成的指标、投入多少、利润如何分成、如遇变故将如何处理等等事项,逐一书写出来。
营商不能单凭一个“信”字,而且把所有事情都用白纸黑字的合同先落实了,也能避免许多后续的麻烦。
防患于未然婚,姻财产公证不可少
最后我们来看一起遗产纠纷的案例。
C女士和丈夫是在美国领的结婚证。
但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孩子刚满半岁的时候,C女士丈夫突然在出差途中离世。
除了操办身后事,丈夫留下来价值的上亿遗产如何分配,自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而就在这时候,她丈夫的“前妻”突然以“妻子”的身份出现,向法官要求分财产。
C女士就纳闷了,据她所知,丈夫和前妻已经离婚20多年了,现在唱到底的是哪一出?
随着事件的展开,C女士才发现,这和不同国家的婚姻制度,有着巨大的关联。
据了解,C女士的丈夫在认识C女士之前,偶尔也会到新西兰和前妻以及女儿见面,两人也会陪着女儿一起外出旅游,拍摄全家福。
所以,前妻一直以此为据,向法院表示“自己才是死者的妻子”。
那么一来,C女士就被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如何向法院证明自己才是伴侣过世时的真实配偶。
如今,这起诉讼至今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所有财产依然冻结着。
汪律师提醒,根据新西兰的法律,对比亲生子女,配偶或伴侣(包含事实婚姻关系)有申请遗产管理权的优先权。
而像上面这个案例中,涉及配偶或伴侣认定的话又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在进入或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做好财产的公证,乃至保险、遗嘱的设定,都是对关系双方权益的最好保障。

奥克兰大学法律系毕业、从业20余年的汪君尊律师有丰富诉讼经验,也乐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答法律专业上的问题。
不知汪律师就上面几个案例的讲解,能否让大家对在投资中如何保护自己的资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呢?
接下来,汪律师还会定期与各位分享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法律相关知识,敬请期待。
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法律建议或意见。文章内容仅适用于新西兰法律环境,具体情况可能因个案而异。如需专业法律咨询,请务必联系持牌律师或相关法律机构,以获得针对您个人情况的法律建议。本文作者及发布方不对因依赖本文内容而采取的任何行动或决策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