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在新西兰常见的心理问题“冒充者综合症” imposter syndrome
Imposter Syndrome,你听说过吗?它是一种心理疾病,中文叫做“冒充者综合症”,冒充?听起来有点很贬义的意思呀,站长为什么要用这种贬义的词的疾病来形容新西兰的华人移民群体呢?别着急,请接着向下看。既然是疾病,先解释一下,冒充者综合症,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对于移民新西兰的华人来说,很多人在移民之前,在原居地是“功成名就”,但是到了新西兰以后,因为文化、语言、沟通等等问题,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还能够做的更好,总觉得自己没有其他的本地人做的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抛开语言等因素,你可能做的已经是最棒的了。
患有该心理问题的人,倾向于经常性的否定自己的成就,当他们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比如运气或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
前面说到了华人移民有这个问题往往因为语言和沟通问题所带来,实际上还有我们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的“中庸”,在加重这个症状。比如说,在国内,职场上取得了什么胜利,我们会怎么说?肯定是戴上一朵大红花,说道:我的成功与我个人无关,完全是领导的亲自部署和亲自指挥以及团队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请脑补,这画面很熟悉,对不对?尽管可能心中说的是,这事儿干的太辛苦了,都是我的努力付出啊,你们都是坐顺风车的…….但嘴上,还是要八股文一般的把其他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长期这样的影响下来,自然,华人普遍给外人的印象都是“沉默”“安静”“不自信”。当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又怎么能期待其他人能理解你,相信你呢?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循环作用。当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遇到一项新的任务时(如考试),他们将受到担心、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扰。为了消除焦虑,他们对待任务不是表现出拖延行为就是过度准备行为。而当任务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的结果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喜悦和放松。然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焦虑,拖延行为或过度准备行为,接着又是获得短暂的放松,自我怀疑。因此,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新的成功反而加强了他们正在欺骗他人的感觉,而不是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自信。
这种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另一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触发自我怀疑。
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站长工作在IT领域二十多年了,在新西兰看到太多的华人和印度人程序员做岗位竞争,华人程序员闷头苦干,印度程序员风轻云淡,到了项目验收,华人程序员闭嘴不谈,总是说“我没做什么”,印度程序员夸夸其谈,总是说“我做了很多事情”。华人程序员此时往往会气鼓鼓的听着印度程序员吹牛,但是出于“道德感”或者语言障碍,不会当面揭穿,长期下来,印度程序员做的不多工资却涨得不少还当了Manager,而“老中”们继续黄牛出苦力生活在公司最底层,渐渐的开始否定自己技术和经验,认为“确实做的不如其他人好所以才没有提升的机会”。这其实就已经是有点 imposter syndrome 了。这里的例子不带有任何歧视的意味,只是站长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久了的经验之谈,并非政治不正确。
希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朋友,看到这个小知识后,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放飞一点,勇敢一点,不要 Listen harder,要 Speak out;自己不是冒名顶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