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中国老人“候鸟”问题
有一群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打拼,年老的时候在中国与新西兰之间不停的穿梭往来;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商人,他们的晚年生活在亲人的移居地与自己的祖国之间;他们如同候鸟,故土难离,却又背上离不开新西兰子女和孙辈的情感负债。
他们,就是许许多多移民到新西兰的年轻华人的父母们。
三十年的一胎政策,让从中国大陆移民并定居在新西兰的独生子女们,没有兄弟姐妹;也变成了的父母们,在远方最放心不下的牵挂。尤其是当第三代出生后,已经退休、或是接近退休的父母们,义无反顾的背起行囊,来到长白云的故乡为自己的孩子看护自己的孙辈。
image source: pixabay
老人们在国内的日子很舒心也很悠闲,亲戚朋友也多, 生活自由自在,但心里总惦记着远在新西兰的家人,尤其是通过视频或者电话看到、听到了孙辈的声音,老年人们的心理防线会在瞬间崩塌,恨不得马上飞到孩子的身边。这样背景的华人老人在新西兰有很多,无论是因为语言问题、还是生活习惯问题、亦或是文化差距问题、也有可能是签证的问题,反正在中国大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没有办法像自己的子女一样“扎根”在新西兰,而只能飞来飞去;这种日子,是兴奋更是辛苦,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写出来都是故事。
老人们来到新西兰,即便是在华人最为聚集的城市奥克兰,也一样过着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由于不会开车、不会英文、新西兰的公共交通又极差,所以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基本上就是围着儿女一家转,每天种菜、做饭、洗衣服、看孩子,闲下来玩儿玩儿微信,看看中文电视,这样的生活,没有自由,也没有二次选择的可能。
虽然新西兰的空气好、水好、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菜肴、家乡的朋友圈,却只能在老人们的梦中寻找。为了儿女、儿孙们的生活,老人们放弃国内优渥的生活条件,可在新西兰等待他们的绝非一个清闲的晚年。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儿女们,生活需要打理、事业需要打拼,绝大部分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强,所以儿女们会把“主外”放在自己在新西兰生活的首位;那么谁来“主内”呢?往往是,出于经济压力的考虑,子女们会在第一时间让不管在心理上是否做好了准备的父母们,来到新西兰。无论爹娘在国内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商界精英、政坛领导,来到了新西兰,妈妈变成了老妈子,爸爸变成了老管家。
老人来到新西兰后,说话办事都是中国的文化,生活起居都是中国的习惯,养育孙辈用的也是老方法;这时候,灌了不少“洋墨水”的子女,往往会与老人起冲突,放不开老人们的照顾却又有些“受不了”自己的父母们。不少的老人们来到新西兰一段时间后,也会感觉无法和子女们相处,继而只能选择住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国。
候鸟老人,也就是在“需要”与“不需要”,亲情与矛盾之间,产生了。
如何解决老人们在新西兰的生活问题呢?其实这是很棘手、也非常复杂的问题,期待看新西兰站长的一篇文章能解决,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站长穷尽所有的词汇,恐怕也难处理其中的一二;只能尽量给些建议罢了;如下:
- 最重要的,记住我们是华人,不要把西方文化和习惯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更不要看不起老人大半辈子养成的习惯
- 遇到事情子女们要学会让着父母,老小孩、老小孩,年纪越大可能约任性;平时有时间要多陪老人说话,记住了,老人们最孤独;更要记住,父母们不欠我们的
- 有PR的老人,可以尝试学习简单的英语课程,既能够打发时间又能够学以致用
- 华人最多的奥克兰,东西南北中都有华人社区中心,里面有乒乓球、下棋、打麻将等等娱乐活动
- 找找居住所在区域的其它老人,碰撞一下老人之间的共同爱好
- 尝试让父母们学习新的能力,例如在花园中种菜、或者是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木料进行DIY
- 有能力的老年人还应该学习驾驶汽车,扩大自己的活动圈
- 大型的华人社区活动每年都有几次,子女们尽量带着父母们去参加
- 可以考虑在家中养宠物
- 利用社交软件和网络的优势,让父母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联系到国内的老朋友
- 每隔一段时间带着父母在新西兰做一些境内游,例如去泡泡温泉、看看雪山
- 发现父母有抑郁的倾向,要马上介入干预,聊天疏导,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 新西兰的冬季容易产生冬季抑郁症 SAD,6/7/8三个月不妨让父母回国调整一下,如果长辈们放不下孙辈,那么子女们也应该考虑放个年假带着孩子一起回国几个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