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八哥 Common myna
在新西兰生活不长时间相信你就会发现有一种鸟类,特别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马路上、车流中,勇敢的在地上跳来跳去吃东西,而且还对于快速驶向它们的车子“很不以未然”,要是小麻雀什么的看到车子开过来,早早地就飞走了,这种鸟,却在车子距离很近很近后,才用一种诡异的速度快速的用腿跑开,没错,它会飞,飞得很好,但是却是跑开;极少情况下,才会展翅飞走。
这种鸟就是从印度过来的八哥,或者叫做印度八哥(看好了,不是印度三哥)。
不是骂人,不是损人,不是种族歧视哈。这种鸟真的就是从印度引入的“印度八哥”,英文名 myna 或者叫做 common myna。
这种新西兰常见的八哥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东部和缅甸西部,作为外来物种它被引入包括新西兰在内的许多太平洋地区,通常是为了对抗无脊椎动物害虫。八哥是体型较大的的雀形目,但你不能说它是体型较大的鸟(因为雀形目是比较小的一类鸟)。新西兰的八哥具有闪亮的黑色头部和肩部羽毛,在身体其余部分则呈现酒褐色,在飞行的时候,它们会从每个翅膀上闪现出一大片白色的羽毛;八哥有粗壮的腿,对于鸟类来说算是“又粗又长”了,呈现黄色,它们是“竞走的健将”,这也就是为啥它们在路上即便看到车子冲过来了,都只是“用腿跑开”;你放心的开车吧,几乎撞不到它们的。
新西兰的八哥们会巧妙地避开道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同时觅食在道路上被汽车撞死或者压死的昆虫的尸体,这也就是为啥它们特别喜欢在马路上“闲逛”。八哥喜欢群居,在黄昏时分,可有会有由数百只八哥组成的“大型”栖息地。新西兰目前的印度八哥最初在 1870 年代被广泛引入新西兰,在南纬四十度以北的所有地方都有发现它的踪迹,包括面积不大的森林中、灌木丛、草原上和许多近海岛屿,但在火山高原和大片森林的某些部分数量很少或不存。
八哥的声音很特别:在摇头时发出响亮的chickork-chickork-chickork,同时可能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呼叫,包括pee pee pee、像敲钟一样的声音和喉咙深处的嗡嗡声。总的来说,八哥在鸟类里面确实是“语言天分很高”的选手,能发出很多种的声音。
那么,能抓个八哥在家里教它说人话吗?你试试吧。站长不知道。
新西兰的八哥在洞穴、房屋屋檐内、信箱和纸板箱(甚至在地上)和筑巢箱中筑巢。巢由干草、稻草、玻璃纸和塑料制成(没错,它喜欢用人造的一些东西),并在铺设前衬以绿叶。通常八哥的巢在新西兰每年的八月底至九月初开始搭建,由于“不挑材料”八哥的“家”最快可以在一周内建成,但通常需要几周时间。搭好了巢,八哥们就安安心心的在窝里生儿育女了,新西兰的八哥有两个产蛋高峰时期,通常是在 11 月和 1 月;每一对八哥,每年能生育两只小鸟,繁殖能力并不能算太强。
八哥是标准的额杂食鸟类,它们食用牧场和作物,以及无脊椎动物,包括一些农作物的害虫,所以说,八哥在新西兰还算是“益鸟”(别忘了,它们并不是特别能生育)。另外,八哥的食谱还包括水果,尤其是浆果。新西兰的八哥们早已开始适应“本地食谱”,在野外的它们喜欢啄食成熟的新西兰本土植物卡拉卡果(Karaka fruit)的果肉。有时候,它们还会在盛开的花朵中,去吃花粉和花蜜。而在与人类共存的“城市八哥”的食谱中,则会有一些八哥喜欢去翻人类的垃圾箱和垃圾袋,吃里面“更好吃的人类的食物”。
image source: nzbirdonline.org.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