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西兰回国如何面对“逆向文化冲击”?
大部分从中国大陆前来新西兰的朋友,初期定居在新西兰的时候,都会遭遇一些文化冲击,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新西兰的气候与中国大陆相反,语言和文化不相同,新西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中国大陆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饮食的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与中国大陆亲人好友之间的时差问题…….所有的一切都会让大家在刚刚来到新西兰的头几个月、甚至头几年,都有失落感、焦躁感。
image source: pixabay
但是,如果像是站长这样在新西兰生活了十几年的人,回到中国大陆后,也会碰到一种问题,这就是:逆向文化冲击,它指的是离开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回到祖国后需要经历文化再次适应的过程。回国后,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各种优点和缺点的碰撞与冲击,使得像是站长一样的归国者在回国初期居然要重新适应本土文化。如果几个月之内还不能适应国内的生活,就会对回国者的心态和情绪造成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和归国的幸福感。
国内的人多、城市大,节奏快,压力大;新西兰的田园生活人少、压力小;国内的车多不让人,空气污染;新西兰的车少还让人,空气清洁;新西兰食物虽然安全但是口味糟糕,国内食物口味丰富多彩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堪忧;在新西兰生活满嘴的你好、谢谢、再见,回到国内人与人之间都是世仇一般互相粗鲁面对;在新西兰可以自由的使用互联网的各种网站和APP,回到国内就要规规矩矩的在网络上做人。
逆向文化冲击的英文是 Reverse culture shock,也叫做“反向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最早由学者Scheuts(斯格兹)于1944年提出,主要是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在逆向文化冲击下,海归往往难以适应而坚持自我,从而陷入被误解甚至被批判的尴尬处境。一夜之间,故乡人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是什么?
- 中国大陆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与新西兰几十年如一日陈旧不变的节奏之间的强烈反差造成的心理失落
- 海归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定位的丧失
- 归国后时过境迁、亲友失联等因素造成心境黯然
- 人际关系网发生了较大变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 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异文化中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本土的传统观念相抵触
-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 亲友酸涩的指责、工作中“本土”员工给出的刁难等等
如何应对逆向文化冲击?
面对回到中国大陆所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从新西兰归国的海归首先要从心态入手,事前多了解国内信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向一些曾经在海外生活目前回到国内的人虚心请教他们是如何再次融入的。然后,积极利用回国生活城市的大众媒介等,观察和了解风俗民情,努力尝试改变,寻找生活中的新老朋友,结交新的工作中的朋友,迅速重建社交圈,在关键时刻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现在,你依然可以和新西兰已经建立的朋友圈、工作圈保持联系,使用电子社交媒体软件不定期的与在新西兰的朋友聊聊天、看看对方的照片等等,都能够舒缓这种骤然回国后不适应文化的冲击感。
回国后,身上要时时刻刻揣着身份证,手机要紧紧的攥在手里加上各种密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定要用起来还要学会怎么在付款的过程中找到补贴和实惠,陌生号码的手机来电能不接就不接、莫名其妙的短信能不信就不信,要知道,在新西兰的你,可能平日出门身上就揣一张驾照、手机不上密码、买东西就是刷卡、手机响了就一定会接……国内是花花世界,物质丰富,话术高超,新西兰回去的人们怎么也会有几个月到几年的“脱傻期”,别在这个期间变成小白被人家骗了。
毕竟我们是从国内前往新西兰后,再次从新西兰回到祖国;既然几年十几年之前我们可以适应新西兰的文化,那么同样回归祖国后,也能够快速适应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这十几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新西兰则是发达国家中变化速度更为缓慢的一个,所以总是有人说“从新西兰回国简直就是从农村回到城市”,国内的家乡每天一个样,新西兰哪怕是大城市也是“几十年如一日”,不仅仅是“文化冲击”更可能是心理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在新西兰呆着的时间里,错过了太多精彩。不过不要紧,既然已经回到国内,拥有“原装”文化背景的你,不会比外国人第一次前往中国所产生的不适应更多,所以,收起矜持、收起傲娇、收起新西兰的种种过往美好,迅速融入国内的“泥石流”中,才是应对逆向文化冲击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