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的海蚀洞瑞科瑞科海洞 Rikoriko Cave
新西兰拥有许多奇特的地貌景观,不过由于新西兰的国土面积比较小,所以大部分的景观虽然“奇”但却不是地球上同类型景观中最大的。不过,新西兰北岛北部的东海岸,有一个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最大的海蚀洞,它的名字叫做“瑞科瑞科海洞”Rikoriko Cave。
瑞科瑞科海蚀洞的名字来自于毛利语,意思是“暮色”或者是“水面跳跃之光”;它位于新西兰北岛北部的 Northland(北领地)的东方的海洋之中,旁边是新西兰著名的潜水胜地之一“穷骑士群岛”Poor Knights Islands。在部分“官方英语翻译”之中,是不能够翻译成“穷骑士群岛”的,多难听啊,所以音译了一个“普尔奈茨群岛”,虽然看起来“很洋气”的名字但实际上远没有“穷骑士”这个名字好记忆。
一千万年以前,地处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新西兰是一个地质超级活跃的地方,海底火山不断的喷发,形成了“穷骑士群岛”。在连续的“海底造岛运动”之中,有一个非常剧烈喷发带出了大量的岩浆,但是正巧岩浆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泡泡”,岩浆携带着“大泡泡”遇到海水迅速冷却,最终形成了瑞科瑞科海洞最基本的架构。而随后百万年不间断的海水冲刷,瑞科瑞科海洞变成了现在的海蚀洞。科学家携带3D激光测量设备对瑞科瑞科海洞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测量结果十分惊人,瑞科瑞科海洞有130米长,80米宽;水下的深度有26米,水面到海蚀洞的穹顶有35米高。由此计算,瑞科瑞科海蚀洞的空间达到了221,494立方米,是第二名的体积的两倍大还要多。
瑞科瑞科海蚀洞中的水清澈度极高,根据调查,在洞中的水里能见度可达35-45米,而且海洞中的水流并不湍急,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潜水之处。
image source: wikipedia
海蚀洞,可能很多朋友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中文名字,我们来看一看百科中对于“海蚀洞”的定义描述。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海岸的悬崖上被海水侵蚀的洞穴就叫作海蚀洞,也可称为海蚀洞。陆地上的溶洞主要是化学溶蚀的结果,如水会溶解石灰岩而形成溶洞,但海蚀洞不是由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机械侵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量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各个部位坚硬程度并不一样,而且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缝。海水会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部分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这样就会在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一个洞。这些洞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大。海浪冲进洞内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一另一个洞口。这时,当海水涌进下面的洞口时,巨大的水压会以喷射水的形式从另一个洞口释放出去。海洋地质作用除了这种海蚀作用外,还包括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们见到的多种多样的海岸地貌,其实都是这些地质作用的结果。产生这种作用的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这四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机械动力。海岸在海洋地质作用下除了会形成海蚀洞外,还会造就出其他一些奇异景观,如海穹、沙滩、海蚀蘑菇等等。
海蚀洞的英文说法是 Sea Chasm,简单点的说法就是非常形象的 Sea Cave,或者可以叫做 Marine Cave;不论是哪个英文词组,说的都是一种东西,就是在岩石裂缝的地方由于海浪的不断冲击造成岩石碎落继而形成的空洞。
海蚀洞与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原理不同,溶洞的形成是在化学作用下,富含二氧化碳的水侵蚀了石灰岩。海蚀洞则是非常粗暴的“物理冲击”形成,狂暴的海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拍打着岩石,将它们拍碎、剥离最终形成了海蚀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