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无预警辞职的背后

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Adrian Orr昨天突然辞职,时机显得异常。
由工党任命的他,是在第二个五年任期的第二年辞职,这在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而且,他本应在次日参加庆祝通货膨胀目标制35周年的货币政策会议,这一事件原定由他开幕,但现在他不再出席。
辞职前后,台面上维持了“好聚好散”的官方客套,而辞职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总结下来一共这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Adrian Orr辞职最可能与其与新政府在银行资金安排上的冲突有关。储备银行每五年与政府协商一次资金拨款额度,但最近的谈判并不顺利。
在工党执政期间,储备银行的年度预算从5200万激增至1.49亿。储备银行可能继续请求增加资金,应对成本压力,但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和政府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考虑削减预算。

Nicola Willis认为银行的资金增长超出了她认为合理的范围,并表示财政部的建议显示,可以在不牺牲核心职能的情况下削减开支。她还批评央行不应将资金用于“个人兴趣项目”。
二、政策分歧加剧紧张关系
另一个冲突点是储备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持有更多资本的政策。
储备银行认为这能增强稳定性,但商业银行抱怨这降低了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政府倾向于支持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通过立法干预储备银行的决定。
Nicola Willis曾表示,政府对选民负责,而储备银行并非民选机构,暗示政府有权在政策上凌驾于银行之上。
三、Adrian Orr的个人风格与外部批评
Adrian Orr在任期内因资本规则提案遭到强烈反对,这一提案自2019年底提出后引发了激烈争论。
他对批评的敏感反应可能加剧了与政界和商界的紧张关系。政治右派对储备银行接纳毛利文化概念(如用毛利语命名货币政策立场)感到不满,认为这与传统资本主义精神不符。
综上所述,尽管储备银行享有高度独立性,Adrian Orr的辞职表明,当与政府的冲突升级时,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和财政部(Treasury)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权力关系甚至体现在地理位置上:财政部位于惠灵顿Terrace street 1号,而储备银行是2号。
Reference:
https://www.nzherald.co.nz/nz/politics/the-funding-fight-behind-adrian-orrs-resignation/W7H4LVDSVNB55JLHG5SDB6BU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