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本地超市能不能买到味精?新西兰人做菜用不用味精?

新西兰本地超市能不能买到味精?新西兰人做菜用不用味精?

新西兰人的本地超市能不能买到味精?新西兰人做菜用不用味精?这是个好问题,简单的回答来说,新西兰人的调味料中是看不到“味精 MSG”的,超市里也不会销售 “MSG”,但能够找到来替代味精的调味品。味精的英文学名是 monosodium glutamate 也就是谷氨酸钠,在亚洲的餐饮中被广泛应用,尤其以中式炒菜那种重油重盐重调料的风格中最常见,这也就是“中餐综合症”这个有点奇葩的英语的来历,本文后面将会提到。

很多新西兰“有点x格”的餐馆,会在门口或者菜单上特意标注,我们的餐厅“NO MSG”;那么这意味着其它不写这个东西的餐馆都会用味精吗?答案还真是肯定的,不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大部分餐馆作为餐饮的“专业玩家”,为了提升口味招揽顾客,都会或多或少的使用味精、味素、或者是鸡精、或者是自制稀释味精等调味料。这就像在自家的花园中种菜,用的都是农家肥,但真正到了专业的农场主那里,为了加快蔬菜的成长速度,提升蔬菜的鲜嫩口感,化肥也是一定要用的;与 NO MSG 的餐馆做法类似,一些“有x格”的蔬菜生产商也会说自己的产品是 Organic 不使用化肥和农药。

在新西兰,想买味精,到哪里买?

答案是:中国超市、台湾超市、日本超市、印度超市、柬埔寨超市、泰国超市等等亚洲超市都能买到,华人超市就是味精、味素、或者是鸡精;印度超市可能会写 MSG,但有意思的是也有标注为“Chinese Salt”的(中国盐?不,其实就是味精)。

在本地人超市,比如说绿超市 Countdown,黄超市 Pak’n Save,红超市 New World,也能见到一个调味料叫做 Aromat (seasoning),它的配方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各种香料大集合像是我们用的“五香粉、十三香”一样,但这个 Aromat 实际上是什么食物和菜肴都能放的,其原因就是那些香料(herb & spice)的比例并不高,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味精”;没错,这个 Aromat 几乎就等于“有点香料的稀释味精(鸡精)”,它的作用就是提鲜。

顺嘴说一句,爱好炒菜用味精的朋友,买这个虽然可以,但是性价比不高哦(比华人超市的味精卖的贵得多)。

那么前文提到的“中餐综合症”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日本人发明了味精,但中餐馆用的最厉害,味精,这种在食物中提升味道和鲜味的调味料常常令西方人联想到油腻的食物和进食后出现的头痛。在英文的韦氏词典中,中餐综合征作为一个词条,被解释为“易感人群在摄入重味精的食物,尤其是中餐之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比如颈脖、手臂和背部麻痹,伴随头痛、头晕和心跳等)。”

其实味精最大的作用是提升人的味觉,并导致本来能吃七两的人最后吃了一斤(胃口大开),但是吃多了人肯定不舒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中餐的味道比较重,随着多吃进去的食物也多吃进去了酱油、调料和盐;多吃盐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的,出现各种怪怪的症状也就有可能发生在对调味料比较敏感的人的身体上。

“中餐综合症”这个词条最早出现在这部工具书的时间是1993年,但是在此前的几十年,它就已经进入美国人的常用语汇当中。该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一封出现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信,信中声称中国食物诱发疾病。该信件后来被发现是一场恶作剧,但是这个传闻却以讹传讹地保留了下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食用味精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各种研究也没有显示这种物质会引发所谓的“综合症”。

而英文世界是全球化的,既然美国人在几十年前就定义了“中餐综合征”,那么新西兰人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词。

当然,这个词并没有科学依据,却有种族歧视的味道,可是当任何话语被重复了太多次“假作真时真亦假”了,这也就是西方人会有点“抵制味精”,至少说在自家做饭的时候,很少很少使用;既然主流人群很少用,本地的超市也就不做销售了。

总结一下本文:

  • 味精在亚洲超市能买到,在本地超市则只能买到非常有限的一两种替代品而且价格贵得多
  • 本地人在家做饭,不用味精
  • 新西兰中餐馆用味精确实量很大,有些餐馆吃完了口很渴
  • 新西兰的非中餐馆,包括西餐馆,大部分也都用味精或者等价替代品
  • 本地人吃的薯片玉米片什么的零食,里面的配料都有味精成分
  • 宣传自己 No MSG 的餐馆并非烹饪手法有改变,“让食客追求健康”的背后更偏向于是“营销噱头”
where-to-buy-msg-in-nz-supermarkets

Read more

“新西兰没什么不好,但我还是选了加拿大!”华人“再移民”体验

“新西兰没什么不好,但我还是选了加拿大!”华人“再移民”体验

当奥克兰终于从多雨的春天入夏时,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枫叶正红。 华人Bessie从奥克兰搬到蒙特利尔已经一年了,这两个城市对她都意义非凡。 这几年,新西兰人搬到其他国家生活的案例越来越多。 Bessie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两个国家大不同” 2014年,Bessie拿着working holiday签证从中国抵达新西兰。 这是她第一次出国,也让她就此想要留下来。 读书、工作、拿PR,中间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终于是留下来了。 有了另一半,买了房子,生活简单平静。 2019年,Bessie无意间了解到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发现自己和老公都符合条件。 两人都从事自由职业,住在哪个国家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5年前那个只身闯荡新西兰的女孩又心动了。 简单商量过后,他们很快做出决定,递交了申请,顺利拿到加拿大PR。 2020年,他们第一次登陆温哥华,体验了这个国家。 2022年9月,经过考量,两人将居住城市选在蒙特利尔,正式搬到了加拿大。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也过得很开心,只是想换种生活方式,刚好符合条件,就来了。”当被问到为何这样选择

By 发现新西兰
新西兰夫妻高调炫富,Remuera豪宅被抄后有惊人发现

新西兰夫妻高调炫富,Remuera豪宅被抄后有惊人发现

上月初的一个清晨,身穿防弹背心的警察出现在奥克兰“老钱区”Remuera一处豪宅,金融市场管理局 (FMA) 的官员对这里进行了一次突袭。 外面车道上停放着一辆新款路虎卫士和一辆揽胜。 随着带枪的警察和带着文件的FMA官员离开,豪宅主人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被突袭的是新西兰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Kenyon Clarke和妻子Charlotte Clarke的家。 这里的“老钱”居民们目睹了Clarke夫妇的Du Val集团轰然崩塌。 高调炫富却被质疑造假 新西兰的富豪们大多不爱炫富,与Remuera那些低调的老钱不同,Clarke夫妇到处炫耀自己的成功,在社交媒体展示他们的奢华生活。 Kenyon Clarke打造了一个以自己命名的网站,名叫“打造十亿纽币的商业帝国”。 他们的生活要多高调有多高调,堪称新西兰的“金卡戴珊”一家。 今年年初,两口子主演了一档真人秀节目《房地产开发商》,虽然还未播出,但里面充斥着金钱和成功以及恰到好处的粗俗,可以预见到其影响。 一辆挂着Du Val车牌的闪闪发光的黑色劳斯莱斯幻影: 一架飞越豪拉基湾的直升机: 一张从空中俯瞰激流岛葡萄

By 发现新西兰
我15岁从中国来新西兰,读了3个学位,现在天天围着精神病患者转

我15岁从中国来新西兰,读了3个学位,现在天天围着精神病患者转

在新西兰精神健康科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听听华人女生Clara的给出的答案。 “我以为新西兰和纽约一样繁华” Clara来自山东,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山东孩子的出路就是“考教师、考公务员”,但是她的父母却从来没想过让她走这条路。她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公务员家庭,父母工作稳定,思想开明,从来都没有想过“鸡娃”。 “我父母一直希望我少些学业压力,有时候还会找理由帮我请假,他们觉得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因为家里有亲戚生活在新西兰,父母便决定把她送过来留学。 虽然家人也有讨论过送她出国的事情,但是具体的日期一直没有确定,她就按部就班的参加中考,考入了本地一所不错的高中,读了几周后,父母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和她说了具体的出国时间。然后她就开始集中提高英文,几周之后,15岁的她落地奥克兰,成了一名小留学生。“刚落地时有些失望,我想象中的新西兰,是和纽约一样有高楼大厦,来了之后懵了”,Clara直言对纽村的初印象相比惊艳,很多是惊讶。 “没有父母的地方不像家” 除了落差感,Clara还感受到了孤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在新西兰没有家的归属感“,纵使Clara的亲戚对她体贴入微,但是对

By 发现新西兰
夫妻在新西兰买房,居然发现屋顶藏了23万现金

夫妻在新西兰买房,居然发现屋顶藏了23万现金

试想一下,假如你买了一套房,然后在房子里发现了巨额现金,那么这笔钱到底该属于谁呢? 最近,一对新西兰夫妇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屋顶发现23万现金 2021年底,一对基督城夫妇买了一套房子。 次年5月他们在装修房顶时,电工在天花板中发现了5个布满灰尘的真空密封塑料袋,里面装满了20和50纽币的现金,总额为232,440纽币。 电工将现金交给了这对夫妇,而他们决定报警。 经查询,这批现金是在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发行的。而且这种打包方式表明,这些钱应该是贩毒所得。 警方相信这些钱是2018年之后被放到屋顶里的,同时也向前房东、前租客进行过调查。 租客方面,没有人知道这笔钱的来历,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和犯罪所得有关。 但房东(一个家族信托)里面其中一人则在2019年因为持有大麻而被定罪,并且与帮派Mongrel Mob有关联。 但这名成员目前已经去世,他的兄弟也说他不太可能去过那套房子,甚至可能不直到这房子是家族信托所有。 今年2月19日,警方向高等法院申请针对这笔款项的限制令。 法院支持警方说法 警方表示,这笔钱属于《犯罪收益(追回)法》定义的“污染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